八重山照1.png

戰前台灣人集體移民至八重山開墾荒地、種植鳳梨與農作物。

 

/ 松田良孝(《八重山的台灣人》一書作者,「八重山每日新聞社」資深記者)

曾擔任沖繩縣立藝術大學共同研究員的朱惠足,用閩南語訪談過戰前移居到八重山的臺灣移民,她表示「第一代移民深深感受到生活的困苦,他們的共同記憶是,儘管還只是小孩子卻不能去上學,被迫幫忙做家裡的農事或作工」,了解第一代移民在臺灣經歷過的困苦生活後,表示「就連小孩子都感受得到生活困苦,是臺灣人選擇移居八重山的最大原因。很多移民都是因為沒有自己的土地,透過親友的口耳相傳得知八重山幅員廣大後,決定移居。」

 

他們之所以能夠移居,極大原因在於當時的臺灣為日本殖民地,臺灣和八重山之間少了國界。

 

石垣島上最多臺灣移民居住的地區當屬嵩田,由該區地方人士彙整的《嵩田 走過五十年》(嵩田公民館紀念誌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六六年)收錄了一九三三(昭和八)年十月二十一日的《臺灣日日新報》,根據該報內容,西表島約有五十名、石垣市名藏約有一百名臺灣人移入。

 

八重山最具代表性的農產品鳳梨,也是戰前由臺灣人帶入,並扎下基礎。一九三五(昭和十)年,來自臺中的林發等人,在石垣島成立了「大同拓殖株式會社」。這家公司日後將八重山打造成鳳梨王國,現在在嵩田地區還看得到以「大同」為名的公車站牌,由此不難想見其影響力有多大。一九三七(昭和十二)年,約有三百三十名臺灣人和大同簽約,並移居到石垣島來。這些臺灣人於一九四四(昭和十九)年前後,因為疏散而返臺,只剩下寥寥可數的臺灣人留在石垣島。同年十月十二日,石垣島第一次遭受空襲,空襲警報絡繹不絕,土生土長的八重山人當中,也有人被迫疏散到臺灣。臺灣人移居到八重山的熱潮開始於一九二年代,直到一九四四(昭和十九)年出現暫時性的大規模回流,大家紛紛回到臺灣。在此,先舉出一些移民返鄉、疏散到臺灣的例子。一九四四(昭和十九)年十一月左右,當時二十九歲的王能通(彰化員林人),帶著二十歲的妻子王瀧氏貞以及三個月大的長女,搖搖晃晃地乘坐獨木舟,慢慢靠近在距離石垣島不遠處等待的一艘小漁船。這艘小漁船是一艘疏散船,準備開往臺灣東部,也就是靠近八重山這一端的蘇澳。長女是王能通和妻子所生的第一個小孩,因為在八重山出生,所以將她取名為「八重子」。當時八重子的頭上蓋了一個平底鍋,是夫妻倆怕長女被流彈打到,而想出的應急安全帽。

八重山照2.jpg

 1944年,沖繩戰進入緊張時期,圖為美軍戰鬥機空襲沖繩島嶼。

 

獨木舟上除了王家三口之外,還載了幾個人,在承受將近十個人的重量下,獨木舟兩側就是波濤洶湧的海平面。隨時有可能沉沒的獨木舟上空,還傳來機槍掃射的聲音。八重子頭上的安全帽被流彈擊中了,夫妻倆都以為八重子中了彈,但所幸無傷,最後就這麼緊抱著八重子,好不容易搭上了漁船。因為和慶運丸號一樣必須邊航行邊躲避空襲,所以漁船花了四天時間才抵達蘇澳。

 

王能通後來打聽過才知道,一起從石垣島出發的五艘疏散漁船當中,只有王能通等人搭乘的漁船平安開進蘇澳港。

 

註:此處提及的「王能通」,即為《海的彼端》主角家族之父親「王木永」之胞兄,1935年,王能通與王木永兩兄弟隨著大批彰化員林一代的台灣鳳梨農民集體移民,他們帶著雙親移民八重山開墾,其雙親卻於戰爭期過世於八重山,而兩兄弟於戰末1944年隨沖繩政府將一般居民「疏散到台灣」之緊急政策而被疏散回到台灣。王木永於此時在南投埔里結識了王玉花(而後成為其妻之玉木玉代,也是《海的彼端》一片主角),而展開了玉木家反覆擺盪的人生旅途。

 

《八重山的台灣人》,第一章「到八重山去」節錄。作者:松田良孝,譯者:邱琡雯,出版:行人文化實驗室,2012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的彼端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